甲状腺结节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病症,特别是在中年女性中较多见。甲状腺结节分良性及恶性两大类,良性结节占绝大多数,恶性结节不足1%。临床上有多种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退行性变、炎症、自身免疫以及新生物等都可以表现为结节。甲状腺结节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多发结节比单发结节的发病率高,但单发结节甲状腺癌的发生率较高。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受到神经刺激后分泌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人体相应器官而发挥生理效应。甲状腺结节的病因主要集中在压力较大、熬夜劳累、情志不好、内分泌系统失调等方面,这些因素往往每个女性都会占好几项,所以甲状腺结节的女性患者远远大于男性患者。
得了甲状腺结节,会出现颜值下降、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情绪失控、月经不调及不孕不育,严重可危及胎儿。从西医角度,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服用抗甲状腺激素药物和手术切除,而这两种方法都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尤其是手术切除,只有在恶性结节的情况下,才“不得已而为之”。
中医认为,甲状腺结节是肝郁不舒导致气滞血(痰)凝而成。因此治疗应以疏肝理气为主,辅以健脾除湿,以达到解郁消肿、化痰软坚之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艾灸具有明显优势,并且治疗效果也非常理想。甲状腺结节是肝郁不舒导致气滞血(痰)凝而成,艾灸一不需要输液打针服药,避免了药物给身体带来的毒副作用;二能“标本兼顾”——既可以解郁消肿、化痰软坚,消除已经生成的甲状腺结节,又可以疏肝理气、健脾除湿,从根本上改变甲状腺结节易形成的内环境,不易复发,确保治疗效果的稳定性。
很多人借助艾灸缩小了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宫颈息肉,艾灸对甲状腺结节也有同样的作用。今天灸哥就给大家介绍如何使用艾灸疗法调理甲状腺结节,用艾灸调理甲状腺结节,主要对症以下六个穴位:阿是穴、肝俞穴、期门穴、丰隆穴、足三里穴和太冲穴。
1,阿是穴
阿是穴意指疼痛处,所以感觉到疼的位置,即为阿是穴。在这里指的是甲状腺结节所在的位置。这是必灸之穴,距离病灶部位近,吸收效果好,有利于结节迅速缩小。
2,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或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1.5寸)。肝俞穴是肝的背俞穴,它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艾灸肝俞穴,可以疏肝理气、降火退热、益肝明目、行气止痛。
3,期门穴
期门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期门穴是肝经的募穴,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艾灸期门穴,可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化痰消积。
4,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足外踝上8寸(大约在外膝眼与外踝尖的连线中点)处。丰隆穴归属“足阳明胃经穴”,艾灸此穴有化痰、减肥消脂等作用。
5,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足三里穴归属足阳明胃经,艾灸此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等作用。
6,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第1、2跖骨结合部之间凹陷中)。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与肝俞穴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气走肝经,太冲穴作为原穴调控着肝经的总体气血,艾灸太冲穴,可以疏泄肝经湿热、调和气血、养肝柔肝,起到控制情绪的作用。
以上穴位,每天每个穴位艾灸一次,每次每穴20分钟左右,每周休息一天。有见好转后,可以减少为一周3至4次,每次每穴20分钟左右。平时注意保暖并进行适量的运动。穴位的艾灸顺序应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如果有时间,最后可艾灸足部涌泉穴,避免上火。灸哥希望所有甲状腺结节患者早日康复!
艾灸期间不应着风受凉,保持平和情绪。饭饱酒后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后毛孔舒张,故半小时内不宜洗澡,避免寒气趁虚而入。艾灸需要循序渐进,无论是养生保健,亦或防治疾病,都需坚持。如果没有艾灸条件,可以每日按揉相应的穴位,也有一定的效果。中医艾灸的博大精髓需要我们国人共同去挖掘!
1、甲状腺结节艾灸后变大,不要急!
在艾灸的过程中不要着急,甲状腺艾灸后常会有一个软化、变大的过程,只要继续灸下去,就会有一个逐渐缩小的过程,所有的瘤体在调理的时候,几乎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变化。艾灸调理肿块的原理,就是软坚散结,得先软化后,才能慢慢消散。
2、调理甲状腺结节,食疗很关键!
碘元素对甲状腺有非常大的影响,碘元素摄入不足或者摄入过多都会引起甲状腺病变,而碘的缺乏是引发甲状腺肿大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像高原、山区里的人们日常饮食一般摄入碘不足,应多吃含碘食物;而沿海地区的人则应该控制碘的摄入。
提醒:如果发现甲状腺结节有异常,请及时就医诊断,在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才最安全。
学艾灸☞ 艾灸指南针
☞ 公众号内“穴位图”免费领取 人体穴位图一份!
☞ 公众号内“视频”免费领取艾灸全集(视频)
☞ 公众号内“症状”即可得到3000种常见症状艾灸方法
关注微信公众号咨询以下病症艾灸方法: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质疏松、网球肘、腱鞘炎、足跟痛、老寒腿、落枕;
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栓、脑动脉硬化、面瘫、抑郁症;
鼻炎、失嗅、咽炎、耳聋耳鸣、牙痛、眼睛干涩、近视、白内障、飞蚊症;
消化不良、结肠炎、小腹痛、慢性结肠炎、胃炎(胃痛 胃酸 胃溃疡)、胃寒、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阑尾炎、便秘、痔疮;
阴道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产后少乳、产后修复、不孕症、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宫寒、盆腔炎、宫颈炎、白带异常、尿道炎、乳腺炎、子宫脱垂、子宫内膜异位、产后风、卵巢囊肿、输卵管炎、外阴瘙痒、更年期综合征;
美容、祛斑、雀斑、黄雀斑、减肥、丰胸、狐臭、口臭、灰指甲、早老性白发、脱发、痘痘;
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肾虚、阴囊湿疹、少精、精液不液化、缩阴缩阳、茎中痛养、睾丸炎、睾丸胀痛、精索静脉曲张;
帕金森症、中风、失眠、神经衰弱、面瘫、面神经炎、舌麻、癫痫;
尿潴留、尿失禁、尿道炎、小便频数、膀胱炎、肾结石、尿结石、尿血、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肾炎;
小儿遗尿、小儿腮腺炎、小儿百日咳、小儿泄泻、小儿惊风、小儿夜啼、小儿疳积、小儿疝气;
胰腺炎、养肺、肺气肿、静脉曲张、头痛、体虚多汗、改善微循环、甲亢、甲减、口腔溃疡、上火、疲乏、祛湿气、甲状腺结节、肝炎、乙肝、脂肪肝、肾积水、头晕(眩晕)、口苦、脾虚、带状疱疹、淋巴结肿大、醒酒、戒烟、浮肿、胆结石、胆囊炎、手麻、肛门瘙痒、脚麻
提示:
1、施灸顺序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2、灸后若出现极大不适或病情加重,请前往医院辩证施治。
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灸疗建议,务必在当地医院医生指导下辩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