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指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如椎间盘、后纵韧带、黄韧带、脊髓鞘膜等
发生病理改变而导致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引起的综合征群。
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成年人,无论男女皆可发生,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头颈、肩臂麻木疼痛,重者肢体酸软乏力,甚则大小便失禁、瘫痪。若病变累及椎动脉及交感
神经时,则可出现头晕、心慌等症。
灸法治疗本症对缓解症状有较好疗效。平时应劳逸结合,尤其是伏案工作的人,更应该多加注意,
一般45分钟左右就应适当休息一下,从而放松颈肩部及全身。每日起卧定时,并按时进行体育锻
炼,夜卧枕头不可过高或过低,并注意颈肩部的保暖。
肖某,女,43岁。
主诉:左颈肩部及上肢酸胀麻痛10余年。每天伏案工作时加重。服中西药效果欠佳。
查:颈部活动受限,颈3~6棘突有压痛,并向左上肢放射,拇示指麻木。颈椎间叩击试验(+),颈
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X线摄片报告:颈4~6骨质增生。
治疗:隔物灸仪施灸,处方见上。艾灸3天后症状明显好转,活动基本自如。7天后诸症基本消失。
肩周炎,中医称之为五十间、漏肩风、锁肩风、肩凝症等,将肩周炎的一系列症状归纳为痹症的
范畴,故又有肩痹、肩胛周痹等病名。在中医籍《素问·痹论》中有骨痹、经痹、脉痹、皮痹等
分类,认为其病因与风寒湿有关。
现代中医临床总结古人经验,认为其发病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及闪挫劳伤有关。若年老体虚
肝肾精亏,气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血虚生痛,日久则筋骨衰颓,筋脉拘急而不用。若老年营卫虚
弱,复因久居湿地,风雨露宿,夜寐露肩当风,以致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血行不畅而筋脉拘
急疼痛,寒湿之邪淫溢于筋肉则屈而不能伸,痿而不用。若外伤筋骨或劳累过度,筋脉受损,淤
血内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日久筋脉失养,拘急不用。
1.肩部疼痛
起初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钝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
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
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
候变化特别敏感。
2.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旋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
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
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
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3.怕冷
患者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
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沟处、肩峰下滑囊、
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5.肌肉痉挛与萎缩
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
不便,后伸不能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阿是穴,肩髎、肩髃、肩井、天宗、曲池。
肩周炎的日常护理应注意以下事项:
1、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提重物,注意局部保暖。
2、要加强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和户外锻炼,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损伤。
3、注意肩关节局部保暖,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受风及久居潮湿之地。
4、老年人要加强营养,补充钙质,如吃牛奶,鸡蛋,豆制品,骨头汤,黑木耳等,或口服钙剂。
5、急性期不宜做肩关节的主动活动,可采用热敷、拔火罐、轻手法推拿、按摩等方法综合疗,
注意热敷时不要烫伤。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您对肩周炎的日常护理所注意的事项已经有所了
解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艾灸治疗此病期间,要加强周关节的功能运动,但注意不要扭伤和受凉。
学艾灸☞ 艾灸指南针
☞ 公众号内“穴位图”免费领取 人体穴位图一份!
☞ 公众号内“视频”免费领取艾灸全集(视频)
☞ 公众号内“症状”即可得到3000种常见症状艾灸方法
关注微信公众号咨询以下病症艾灸方法: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质疏松、网球肘、腱鞘炎、足跟痛、老寒腿、落枕;
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栓、脑动脉硬化、面瘫、抑郁症;
鼻炎、失嗅、咽炎、耳聋耳鸣、牙痛、眼睛干涩、近视、白内障、飞蚊症;
消化不良、结肠炎、小腹痛、慢性结肠炎、胃炎(胃痛 胃酸 胃溃疡)、胃寒、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阑尾炎、便秘、痔疮;
阴道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产后少乳、产后修复、不孕症、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宫寒、盆腔炎、宫颈炎、白带异常、尿道炎、乳腺炎、子宫脱垂、子宫内膜异位、产后风、卵巢囊肿、输卵管炎、外阴瘙痒、更年期综合征;
美容、祛斑、雀斑、黄雀斑、减肥、丰胸、狐臭、口臭、灰指甲、早老性白发、脱发、痘痘;
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肾虚、阴囊湿疹、少精、精液不液化、缩阴缩阳、茎中痛养、睾丸炎、睾丸胀痛、精索静脉曲张;
帕金森症、中风、失眠、神经衰弱、面瘫、面神经炎、舌麻、癫痫;
尿潴留、尿失禁、尿道炎、小便频数、膀胱炎、肾结石、尿结石、尿血、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肾炎;
小儿遗尿、小儿腮腺炎、小儿百日咳、小儿泄泻、小儿惊风、小儿夜啼、小儿疳积、小儿疝气;
胰腺炎、养肺、肺气肿、静脉曲张、头痛、体虚多汗、改善微循环、甲亢、甲减、口腔溃疡、上火、疲乏、祛湿气、甲状腺结节、肝炎、乙肝、脂肪肝、肾积水、头晕(眩晕)、口苦、脾虚、带状疱疹、淋巴结肿大、醒酒、戒烟、浮肿、胆结石、胆囊炎、手麻、肛门瘙痒、脚麻
提示:
1、施灸顺序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2、灸后若出现极大不适或病情加重,请前往医院辩证施治。
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灸疗建议,务必在当地医院医生指导下辩证施治。
上一篇:带状疱疹的艾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