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过食辛辣,膏膄肥甘厚味,心脾积热,或久病失养,阴精亏损,虚火上炎,熏蒸口腔而成溃疡。
1.气血亏虚:
溃疡点不充血,疼痛轻,反复发作,或伴畏寒便溏,舌淡苔白。
艾灸穴位:
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合谷。
艾灸方法:
选用中医艾灸的温和灸的方法,先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肝有较强的刺激感,火为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次选4-5穴,每穴灸10-1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每日灸一次,5-7次为一个疗程。
2.阴虚火旺:
溃疡点灰白,周围色淡红,溃点一般1-2个或2-3个,周围轻微充血,兼见口干舌燥,溃疡点疼痛,失眠,五心烦热,舌红苔少。
艾灸穴位:
照海,三阴交,廉泉,复溜。失眠者加神门,内关。
艾灸方法:
选用中医艾灸的方法,先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肝有较强的刺激感,火为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3.脾胃积热:
口腔内黏膜、舌面等处见黄白色溃疡烂点。或见白色糜烂样溃烂成片,周围黏膜鲜红微肿,灼热作痛,影响进食,兼见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
艾灸穴位:
地仓、合谷、内庭
艾灸方法:
先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肝有较强的刺激感,火为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口腔溃疡小贴士:
1、肉蛋奶的选择:猪肉、猪肝、蛋黄、鸡肉、鸭肉、牡蛎等,富含维生素B,能促进溃疡愈合,维护粘膜的完整性。
2、蔬菜的选择:芹菜、豆荚、莴笋、菠菜、油菜、茼蒿、藕、富含粗纤维,性质寒凉,有保持大便通畅,引火下行的作用。
3、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饮水、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补充剂,对防治口腔溃疡都有帮助。
4、忌吃刺激性调味品如辣椒、醋、姜、葱、八角等。这些食物不但会诱发疼痛,还会刺激溃疡面,使其进一步扩大。
5、忌吃过烫的食物。开水或滚烫的汤并不能杀灭溃疡面的细菌,反而会造成刺激。因此,待食物冷却到室温后再进食是最好的选择。
6、注意口腔卫生建议:经常出现溃疡者,不妨每日晨起用淡盐水漱口,可能有一定效果。
核心提示:所谓口臭(也有称“口气”的),就是人口中散发出来的令别人厌烦、使自己尴尬的难闻的口气。别小看口臭这小小的毛病,它会使人(尤其是年轻人)不敢与人近距离交往,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影响正常的人际、情感交流,令人十分苦恼。
有些人,口臭较重,自己就可以闻到自己的口气臭秽;而有些人,通过他人的反应,才知道自己口臭。
自测口气的方法:将左右两手掌合拢并收成封闭的碗状,包住嘴部及鼻头处,然后向聚拢的双掌中呼一口气后紧接着用鼻吸气,就可闻到自己口中的气味如何
口臭主要分为两大类型 一、单纯性口腔口臭病; 二、免疫、脏腑功能失调口臭病。 治疗口臭首先须明白口臭病的根本病因,方能够真正彻底地治愈口臭病。 单纯性口腔口臭病症状表现:除明显有口臭之外,口腔牙龈肿、痛,局部发热等。 单纯性口腔口臭病:非脏腑原因,主要是由单纯的龋病(俗称蛀牙)和牙周病(牙龈炎和牙周炎)等口腔病引起。 单纯性口腔口臭病通过一般的口腔药物及手术均可治愈。定期洁牙除口臭:口臭者通过洁牙,消除牙菌斑、软垢、牙石,对改善口臭和预防牙周病都有益处。
免疫、脏腑功能失调口臭又可分别为三种口臭的证型。
具体分析及灸治方案:
1、心火旺: (1)临床表现: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2)灸治方案:劳宫、曲池、天枢、太溪。 2、胃强脾弱: (1)临床表现:胃强脾弱,能食而运化不足,胃气上泛而出于口,可表现为寒湿证:畏寒,便溏,喜热饮,舌体胖大,边有齿痕,亦可表现为湿热证:口干喜冷饮,多梦,大便秘结,舌苔黄腻。临床上大多口臭为此类型。 (2)灸治方案:寒湿证,脾俞、命门、左阳池、中脘、足三里; 湿热证,胃俞、腰俞、中脘、天枢、足三里。 3、肝胆火旺: (1)临床表现:易怒,易躁,头目胀痛,舌红苔黄,脉弦。 (2)灸治方案:肝俞、胆俞、中脘、足三里、太冲。
学艾灸☞ 艾灸指南针
☞ 公众号内“穴位图”免费领取 人体穴位图一份!
☞ 公众号内“视频”免费领取艾灸全集(视频)
☞ 公众号内“症状”即可得到3000种常见症状艾灸方法
关注微信公众号咨询以下病症艾灸方法: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质疏松、网球肘、腱鞘炎、足跟痛、老寒腿、落枕;
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栓、脑动脉硬化、面瘫、抑郁症;
鼻炎、失嗅、咽炎、耳聋耳鸣、牙痛、眼睛干涩、近视、白内障、飞蚊症;
消化不良、结肠炎、小腹痛、慢性结肠炎、胃炎(胃痛 胃酸 胃溃疡)、胃寒、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阑尾炎、便秘、痔疮;
阴道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产后少乳、产后修复、不孕症、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宫寒、盆腔炎、宫颈炎、白带异常、尿道炎、乳腺炎、子宫脱垂、子宫内膜异位、产后风、卵巢囊肿、输卵管炎、外阴瘙痒、更年期综合征;
美容、祛斑、雀斑、黄雀斑、减肥、丰胸、狐臭、口臭、灰指甲、早老性白发、脱发、痘痘;
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肾虚、阴囊湿疹、少精、精液不液化、缩阴缩阳、茎中痛养、睾丸炎、睾丸胀痛、精索静脉曲张;
帕金森症、中风、失眠、神经衰弱、面瘫、面神经炎、舌麻、癫痫;
尿潴留、尿失禁、尿道炎、小便频数、膀胱炎、肾结石、尿结石、尿血、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肾炎;
小儿遗尿、小儿腮腺炎、小儿百日咳、小儿泄泻、小儿惊风、小儿夜啼、小儿疳积、小儿疝气;
胰腺炎、养肺、肺气肿、静脉曲张、头痛、体虚多汗、改善微循环、甲亢、甲减、口腔溃疡、上火、疲乏、祛湿气、甲状腺结节、肝炎、乙肝、脂肪肝、肾积水、头晕(眩晕)、口苦、脾虚、带状疱疹、淋巴结肿大、醒酒、戒烟、浮肿、胆结石、胆囊炎、手麻、肛门瘙痒、脚麻
提示:
1、施灸顺序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2、灸后若出现极大不适或病情加重,请前往医院辩证施治。
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灸疗建议,务必在当地医院医生指导下辩证施治。
上一篇:带状疱疹的艾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