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因内部细胞增生或肿瘤细胞浸润而体积增大的现象。临床常见的体征。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良性,也有恶性,故重视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时就诊、确诊,以免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
一、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有哪些
1、炎症
急性者有红,痛,热的特点,起病快,局部有压痛,经抗炎后肿块消退。慢性者病程长,活动,无压痛,常位于下颌下区。
2、转移性恶性肿瘤
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原因之一,其原发灶多位于头颈部,肿块逐渐增大,质硬,活动度差,无压痛,常为一侧性,也可双侧受累。鼻咽癌,扁桃体癌,喉癌多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鼻,鼻窦,口,面部癌常侵及下颌下淋巴结,食管,癌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
3、结核
可原发性或继发于,腹腔的结核病灶,病程长,肿大淋巴结呈串状,质中等,可活动,无压痛,可互相粘连成团,若干酪样坏死,,溃破则形成瘘管。
4、恶性淋巴瘤
为一种发生于淋巴网状组织的恶性肿瘤。非何杰金淋巴瘤的肿块无痛性,进行性增大,质硬,活动度差,何杰金淋巴瘤多为双侧性,有发热,肝脾肿大,消瘦乏力症状。
5、艾滋病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侵犯所致,病程长,淋巴结逐渐增大,常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发热,消瘦,乏力和白细胞减少等。
二、淋巴结肿大的表现有哪些
淋巴结肿大可以是局部的肿大,也可以是全身性肿大,或开始为局部肿大,以后发展为全身性肿大,可由许多疾病引起,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1、局部淋巴结肿大表浅淋巴结呈组群分布,一个组群的淋巴结收集一定区域内的淋巴液,如颌下淋巴结群收集口底、颊黏膜和牙龈等处的淋巴液。因此当局部淋巴结肿大时,除去可能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的早期表现外,应有其所收集淋巴液的区域外伤、感染或肿瘤性疾患的表现。
2、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一般认为有两组群以上的淋巴结同时肿大称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1)良性反应性淋巴结肿大:多有明确的发病原因,会出现原发病的表现。淋巴结病理显示非特异性增生,淋巴结的基本结构存在,未被破坏,临床呈良性经过,随着病因去除,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完全恢复。
(2)恶性肿瘤性淋巴结肿大:临床多无明确的发病原因,淋巴结呈进行性无痛性肿大,内部淋巴结明显肿大时,可有局部受压的表现。典型淋巴结病理显示正常结构被破坏,临床呈恶性经过,预后很差。
(3)介于良恶性之间的淋巴结肿大:临床易误诊为恶性。但部分最终可转变为恶性。
三、 淋巴结肿大的艾灸穴位及方法
淋巴结不会无故的发炎肿大,都是它附近的炎症(发炎、伤口等)引起的。下面我们对常见的淋巴结肿大提供艾灸理疗方法。
【温和灸阿是穴】
【取穴原理】:艾灸阿是穴(疼痛部位)能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艾灸方法】: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温和施灸,每次艾灸5-20分钟,每日1次。
【温和灸肘尖穴】
【取穴原理】:肘尖穴属经外奇穴,可治瘰疬。灸肘尖对瘰疬的良好疗效。
【艾灸方法】:取坐位,点燃艾条,对准足三里穴,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温和施灸,每次艾灸5-15分钟,每日1次。
【温和灸大肠俞穴】
【取穴原理】:艾灸大肠俞理气降逆,调和肠胃,主治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艾灸方法】:取俯卧位,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温和施灸,每次艾灸5-25分钟,每日1次。
【温和灸关元穴】
【取穴原理】: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它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古人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艾灸方法】:点燃艾灸,取仰卧位,距离关元穴1.5-3厘米处,温和施灸,每次艾灸5-20分钟,每日1次。
【温和灸足三里穴】
【取穴原理】: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艾灸或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艾灸方法】:取坐位,点燃艾条,对准足三里穴,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温和施灸,每次艾灸5-15分钟,每日1次。
温 馨 提 示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多休息。
2、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平时多吃水果蔬菜等,提高自我免疫力。
3、积极锻炼身体,合理运动,增强体质。
学艾灸☞ 艾灸指南针
☞ 公众号内“穴位图”免费领取 人体穴位图一份!
☞ 公众号内“视频”免费领取艾灸全集(视频)
☞ 公众号内“症状”即可得到3000种常见症状艾灸方法
关注微信公众号咨询以下病症艾灸方法: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质疏松、网球肘、腱鞘炎、足跟痛、老寒腿、落枕;
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栓、脑动脉硬化、面瘫、抑郁症;
鼻炎、失嗅、咽炎、耳聋耳鸣、牙痛、眼睛干涩、近视、白内障、飞蚊症;
消化不良、结肠炎、小腹痛、慢性结肠炎、胃炎(胃痛 胃酸 胃溃疡)、胃寒、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阑尾炎、便秘、痔疮;
阴道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产后少乳、产后修复、不孕症、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宫寒、盆腔炎、宫颈炎、白带异常、尿道炎、乳腺炎、子宫脱垂、子宫内膜异位、产后风、卵巢囊肿、输卵管炎、外阴瘙痒、更年期综合征;
美容、祛斑、雀斑、黄雀斑、减肥、丰胸、狐臭、口臭、灰指甲、早老性白发、脱发、痘痘;
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肾虚、阴囊湿疹、少精、精液不液化、缩阴缩阳、茎中痛养、睾丸炎、睾丸胀痛、精索静脉曲张;
帕金森症、中风、失眠、神经衰弱、面瘫、面神经炎、舌麻、癫痫;
尿潴留、尿失禁、尿道炎、小便频数、膀胱炎、肾结石、尿结石、尿血、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肾炎;
小儿遗尿、小儿腮腺炎、小儿百日咳、小儿泄泻、小儿惊风、小儿夜啼、小儿疳积、小儿疝气;
胰腺炎、养肺、肺气肿、静脉曲张、头痛、体虚多汗、改善微循环、甲亢、甲减、口腔溃疡、上火、疲乏、祛湿气、甲状腺结节、肝炎、乙肝、脂肪肝、肾积水、头晕(眩晕)、口苦、脾虚、带状疱疹、淋巴结肿大、醒酒、戒烟、浮肿、胆结石、胆囊炎、手麻、肛门瘙痒、脚麻
提示:
1、施灸顺序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2、灸后若出现极大不适或病情加重,请前往医院辩证施治。
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灸疗建议,务必在当地医院医生指导下辩证施治。
上一篇:醒酒解酒护肝的艾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