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但是现代人的各种不良饮食习惯等让我们的脾胃受到了影响,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所以平常对已脾胃的保养工作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如果脾胃一定出现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知道,现在老中医来教你几招,让你从面相即可看出脾胃还坏。
脸色黄、嘴边黑、鼻尖暗说明脾虚
脾有着运化食物中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的作用,而胃部则是我们身体最大的消化器官。一旦脾胃功能不好,身体就会出现营养不良,气血不和的情况,从而导致脸色差、身体差、皮肤差。
1、要健脾胃,先养心情
脾胃是有“感情”的,“情志养生”也是养脾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抑郁、情绪低落时,会茶饭不思,而放松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则会使你胃口大开。
研究发现,在胃病患者中约七成跟情绪有关,而胃功能失调者,患抑郁症等各类情绪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由于“情绪”变化常可引发胃肠功能的改变,所以胃被称为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情志伤胃”,古代先贤对于胃病的治疗多重“调节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情绪对脾胃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要养脾胃,先养心情。
2、饮食适宜,脾胃安
脾胃者,仓廪之官也,饮食养生从养脾胃开始。
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所以养脾胃最好的莫过于五谷。《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辅助,发挥补益作用。
养脾胃不仅要多吃五谷糙米,还要注意饮食有节和多样化,顺应四时,各种美味食物,如:粳米、糯米、锅巴、番薯、薏苡仁、饭豇豆、白扁豆、牛肉、牛肚、鲫鱼、鲈鱼、大枣、莲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豇豆、马铃薯、芋头、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等。
3、适当运动,益脾胃
最好选择和缓、低强度、少量、持续坚持的运动方式,运动后身体微微汗出,筋骨舒展,以不感到过度劳累为宜。运动后大汗淋漓的项目并不适合,因这种运动方式耗气伤津,反而会加重气短乏力的症状,降低我们的机体免疫功能。
易气短喘息的人首选的运动项目是打太极,因太极动作缓慢、流畅,在运动过程中同时有调息要求,如最常见的‘气沉丹田’要求练习者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使之不能上浮。实际上这些练习对动则气喘的人大有裨益。
可以常做一些类似太极、八段锦、五禽戏、扇舞以及各式各样的养生功等具有中医养气功能的运动,此外,像慢跑、广播体操、踢毽、打桌球、广场舞、交谊舞等项目也是不错的选择。
4.艾灸调理脾胃取穴
主穴: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
配穴: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
【施灸方法】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
艾灸同时要加强锻炼,临睡前自己按摩腹部100下左右,以协助胃肠蠕动,增强胃动力,逐渐促进胃动力的自我形成。
孩子的脾胃不好,也可以艾灸
取穴中脘、神阙、和足三里,就会很快改善孩子的症状,因为毕竟孩子小,疾病还没有形成,所以也好治疗,而且,经常艾灸这几个穴位还会使孩子的免疫力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艾灸调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饮食,不吃生冷食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应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避免饮浓茶、烈酒、浓咖啡等。
5.按摩养生,强脾胃
(1)捏脊
捏脊疗法通常用于小儿,但对成年人一样有效,适用于消化不良、口臭、胃胀、胃痛、腹泻、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坚持1周即可见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肤,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向前捻动。
每捏三下将皮肤提一下,这叫“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不可拧转;且要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2)揉脐周
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消化不良、胃寒、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的患者。
还可以两手分别紧贴肚脐两侧,上下来回擦动,至发热为止。胃胀、腹痛的病人可选用,每日2-5次。肚脐两侧旁开2寸为天枢穴,这个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积食、呕吐、腹泻、便秘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脘腹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困倦乏力,形体瘦弱,饮食无味或食积不下,胃肠动力学障碍是消化不良基本发病机制。
灸治穴位:
中脘,神阙,冲阳穴。
灸法操作:
1. 取仰卧位;
2. 在中脘和神厥穴各切厚约2分许的生姜1片,在中心处回针穿刺数孔,上置大艾炷点燃,直到局部皮肤潮红,胃脘部无胀闷感为度;
3. 每日一次。
灸法大义:
中脘为胃的募穴,灸中脘和神厥可以增强胃肠蠕动,胃肠活动加强,平滑肌张力增加,胃腔内刺激增加,使胃动素释放增加。胃动素有调节胃动力、促进胃排空肠道蠕动等作用。
保健常识:
1. 明确原发病,排除如肿瘤,溃疡等易造成消化不良表现的原发病。
2. 合理、科学膳食。
3. 保持乐观开朗心态。
冲阳穴功效
艾灸冲阳穴治消化不良、胃胀
穴位:冲阳穴
方法:在两侧冲阳穴艾灸,每个穴位灸5~7分钟。
主治:消化不良,胃胀。
冲阳穴很好找,它就在脚背的最高处,用手按着会感觉到动脉的搏动。
冲阳穴是胃经的原穴,专门管理胃的。当您出现消化不良、胃胀、腹泻时,就可以用艾灸冲阳穴的方法补胃,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您如果胃不太好,并且出现了腹泻不止的情况,按揉冲阳穴几分钟,就会得到缓解。当然了,最好的方法是艾灸两侧的冲阳穴。点燃艾条,对准穴位灸,距离皮肤2~3厘米,艾灸5~7分钟,以皮肤感觉热而不烫为宜。
在脚背上艾灸冲阳穴,可以让足阳明胃经里的艮土之气运行顺畅,也就能保证胃里面的气息供应正常,具有暖胃、护胃的功效。如果您胃不太好,这个方法可以作为平时的保养之法。每周灸一两次,每次灸5~7分钟,会让胃里暖暖的。当然,像腹泻、腹胀以及消化系统的很多毛病都会得到改善了。
学艾灸☞ 艾灸指南针
☞ 公众号内“穴位图”免费领取 人体穴位图一份!
☞ 公众号内“视频”免费领取艾灸全集(视频)
☞ 公众号内“症状”即可得到3000种常见症状艾灸方法
关注微信公众号咨询以下病症艾灸方法: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质疏松、网球肘、腱鞘炎、足跟痛、老寒腿、落枕;
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栓、脑动脉硬化、面瘫、抑郁症;
鼻炎、失嗅、咽炎、耳聋耳鸣、牙痛、眼睛干涩、近视、白内障、飞蚊症;
消化不良、结肠炎、小腹痛、慢性结肠炎、胃炎(胃痛 胃酸 胃溃疡)、胃寒、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阑尾炎、便秘、痔疮;
阴道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产后少乳、产后修复、不孕症、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宫寒、盆腔炎、宫颈炎、白带异常、尿道炎、乳腺炎、子宫脱垂、子宫内膜异位、产后风、卵巢囊肿、输卵管炎、外阴瘙痒、更年期综合征;
美容、祛斑、雀斑、黄雀斑、减肥、丰胸、狐臭、口臭、灰指甲、早老性白发、脱发、痘痘;
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肾虚、阴囊湿疹、少精、精液不液化、缩阴缩阳、茎中痛养、睾丸炎、睾丸胀痛、精索静脉曲张;
帕金森症、中风、失眠、神经衰弱、面瘫、面神经炎、舌麻、癫痫;
尿潴留、尿失禁、尿道炎、小便频数、膀胱炎、肾结石、尿结石、尿血、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肾炎;
小儿遗尿、小儿腮腺炎、小儿百日咳、小儿泄泻、小儿惊风、小儿夜啼、小儿疳积、小儿疝气;
胰腺炎、养肺、肺气肿、静脉曲张、头痛、体虚多汗、改善微循环、甲亢、甲减、口腔溃疡、上火、疲乏、祛湿气、甲状腺结节、肝炎、乙肝、脂肪肝、肾积水、头晕(眩晕)、口苦、脾虚、带状疱疹、淋巴结肿大、醒酒、戒烟、浮肿、胆结石、胆囊炎、手麻、肛门瘙痒、脚麻
提示:
1、施灸顺序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2、灸后若出现极大不适或病情加重,请前往医院辩证施治。
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灸疗建议,务必在当地医院医生指导下辩证施治。
上一篇:带状疱疹的艾灸方法
下一篇:便秘痔疮的艾灸调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