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风的施灸穴位
主穴:印堂、神阙、合谷、太冲、涌泉。
配穴:大椎、曲池(高热)
丰隆、列缺(痰多)
下关、颊车(牙关紧闭)
风池、身柱(角弓紧闭)
注:
1)主配穴结合,依附属症状选择施灸。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1疗程。
2)施灸顺序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取穴比量法:
主 穴
取穴:在前额部,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
功效:明目通鼻,疏风清热,宁心安神。
取穴: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温阳救逆,利水固脱。
取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功效: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取穴:在足背侧,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功效:清肝泻火,燥湿生风。
取穴: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功效:散热生气,温阳补肾。
配 穴
【症状一】:高热
取穴:正坐低头,于颈部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功效:清热解表,截虐止痫。
取穴: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
功效:经气运行之大关。清热解表,舒经通络。
【症状二】:痰多
取穴: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线,取该线中点。接着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
功效:调和胃气,祛湿化痰,补益气血,醒脑安神。
取穴:在人体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功效:宣肺解表,通经活络,通调任脉。
【症状三】:牙关紧闭
取穴:在面部,在颧骨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消肿止痛,益气聪耳,通关利窍。
取穴: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左右各一。
功效:祛风清热,开关通络。
【症状四】:角弓紧闭
取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壮阳益气,调神舒肝。
取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
功效:宣肺清热,宁神镇咳。
艾灸早知道
艾灸时要做好保暖,避免施灸部位着凉;
艾灸前后要喝一杯温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2小时内不要洗澡;
灸后不要吃寒凉饮料、水果和海鲜;
饭后1小时不宜艾灸;女性经期不宜艾灸;
过饥、过饱、醉酒、大恐、大怒、大渴状态下不宜艾灸;
灸后若有余艾,要用熄灭筒彻底熄灭或放入罐中盖严熄灭;
灸后若出现极大不适或病情加重,请前往医院辩证施治。
学艾灸☞ 艾灸指南针
☞ 公众号内“穴位图”免费领取 人体穴位图一份!
☞ 公众号内“视频”免费领取艾灸全集(视频)
☞ 公众号内“症状”即可得到3000种常见症状艾灸方法
关注微信公众号咨询以下病症艾灸方法: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质疏松、网球肘、腱鞘炎、足跟痛、老寒腿、落枕;
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栓、脑动脉硬化、面瘫、抑郁症;
鼻炎、失嗅、咽炎、耳聋耳鸣、牙痛、眼睛干涩、近视、白内障、飞蚊症;
消化不良、结肠炎、小腹痛、慢性结肠炎、胃炎(胃痛 胃酸 胃溃疡)、胃寒、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阑尾炎、便秘、痔疮;
阴道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产后少乳、产后修复、不孕症、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宫寒、盆腔炎、宫颈炎、白带异常、尿道炎、乳腺炎、子宫脱垂、子宫内膜异位、产后风、卵巢囊肿、输卵管炎、外阴瘙痒、更年期综合征;
美容、祛斑、雀斑、黄雀斑、减肥、丰胸、狐臭、口臭、灰指甲、早老性白发、脱发、痘痘;
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肾虚、阴囊湿疹、少精、精液不液化、缩阴缩阳、茎中痛养、睾丸炎、睾丸胀痛、精索静脉曲张;
帕金森症、中风、失眠、神经衰弱、面瘫、面神经炎、舌麻、癫痫;
尿潴留、尿失禁、尿道炎、小便频数、膀胱炎、肾结石、尿结石、尿血、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肾炎;
小儿遗尿、小儿腮腺炎、小儿百日咳、小儿泄泻、小儿惊风、小儿夜啼、小儿疳积、小儿疝气;
胰腺炎、养肺、肺气肿、静脉曲张、头痛、体虚多汗、改善微循环、甲亢、甲减、口腔溃疡、上火、疲乏、祛湿气、甲状腺结节、肝炎、乙肝、脂肪肝、肾积水、头晕(眩晕)、口苦、脾虚、带状疱疹、淋巴结肿大、醒酒、戒烟、浮肿、胆结石、胆囊炎、手麻、肛门瘙痒、脚麻
提示:
1、施灸顺序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2、灸后若出现极大不适或病情加重,请前往医院辩证施治。
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灸疗建议,务必在当地医院医生指导下辩证施治。
上一篇:带状疱疹的艾灸方法
下一篇:小儿腹泻的艾灸调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