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呼吸疾病多发,许多患者为减轻药物治疗带来的经济压力往往采用其他治疗方法。专家建议,患者可以采用艾灸的方式,帮助疾病的缓解。
[慢性支气管炎]
本病多由急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所致,亦可继发于其它呼吸系统疾病和烟雾、粉尘以及寒冷刺激等。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尤多见于中老年人。每年咳嗽吐痰两个月以上,连续两年或一年发病连续三个月以上者,即为慢性支气管炎。本病多有长期反复咳嗽史,易发于秋冬季节,天气寒冷时加重,早晚咳嗽较剧,吐白色泡沫样痰,有感染时,可咳出脓性痰,常伴有喘息、喉中痰鸣。
[取穴] 肺俞 定喘 风门 合谷 天突 膻中 太渊
[灸法] 每年夏季三伏天,每周灸两次,共灸十次;秋冬季发病时,每日灸一次,至病情缓解。
[支气管哮喘]
本病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外源性反应来自体外,如花粉、皮毛、香料、鱼虾等;内源性反应来自体内呼吸系统感染病灶的细菌及其产物等。此外,神经功能的变化对本病发生也至关重要,如鼻粘膜受刺激,肺部刺激,精神因素等,均可形成气喘。其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带哮鸣音的呼吸困难。多突然发作,发作时呼吸困难、喉中哮鸣、张口抬肩、口唇青紫、咳嗽吐粘痰,发作间歇无任何不适。
疗法一
取穴:膏盲,气海穴
灸法:在夏季三伏天时可采用化脓灸(将灸疗仪的温度适当调高,艾灸穴位至略微烫伤起泡),每年灸1次,连续3年为1个疗程。
疗法二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膏盲,脾俞,肾俞,膻中,气海穴
灸法:每次选3-4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在夏季三伏天灸,连续灸治3年以上,对本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疗法三
取穴:肺俞,定喘,膻中,大椎,哮喘穴(在第七颈椎旁开1寸)
配穴:痰多者加丰隆穴;喘重者加天突穴;胸闷者加内关穴;缓解期加足三里,肾俞,膏盲,气海穴。
疗法四
取穴:
①组:肺俞,脾俞,肾俞及夹脊穴(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0.5寸);②组:风门,心俞,涌泉,及夹脊穴(第二,第四,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0.5寸)。
灸法: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温度可适当调高,直到病人能耐受为止。病急者,每穴每次灸20-30分钟,每日1-2次;病缓者,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若病情稳定,哮喘已控制者,可2-3日灸治1次,再灸10-15次以巩固疗效。
疗法五
取穴:定喘,肺俞,脾俞,肾俞,膻中,足三里(均为双侧)穴
灸法:每穴灸15-20分钟,灸至穴位及周围皮肤红润为止;
疗法六
取穴:风门,肺俞,膏盲,大椎,大杼,膻中穴
灸法:每穴灸15-20分钟,隔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
疗法七
取穴:定喘,内关,膻中,肺俞,大椎穴
配穴:风寒者加风门穴;痰热者加丰隆穴;喘甚者加天突穴。
灸法:每穴灸5-10分钟,每日1次,连灸5-7日为1个疗程。本法适用于实证哮喘。
[咳嗽]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疾病,按症分为外感风寒、阴虚肺燥、痰饮犯肺三类。外感风寒型症状为咳嗽,咯痰,痰多稀白,怕寒头痛,鼻寒流涕,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薄白;阴虚肺燥型的症状为干咳无痰、喉中干痛,午后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舌质红绛,舌苔少或无苔;痰饮犯肺型症状为咳嗽、咯痰,痰量多色白,喉中痰鸣,呼吸不顺畅,遇冷则病势加剧。
[取穴]
(1)外感风寒型取肺俞 风门 膻中 合谷 曲池
(2)阴虚肺燥型取肺俞 肾俞 太溪
(3)痰饮犯肺型取肺俞 丰隆 天突
【小提示】
1.本病患者如有明确过敏原 的不要接触过敏原。尽量不要进食鱼,吓,蟹等易致敏的食物。
2.治疗期间应注意保养,气候转变时应注意保暖。
3.戒烟是减少哮喘发作和防止哮喘加重的有效措施。
4.灸疗多用于治疗虚证引起的哮喘,在哮喘发作期只是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持续的哮喘应到医院治疗。
5.中医认为冬天得得病,在夏天治疗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虚喘的患者多在三伏天施灸,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达到扶正治病的目的。
6.建议每天晚上用艾草泡脚,放松全身;适当地多参加体育锻炼,越是不运动,身体就越没有气力。
学艾灸☞ 艾灸指南针
☞ 公众号内“穴位图”免费领取 人体穴位图一份!
☞ 公众号内“视频”免费领取艾灸全集(视频)
☞ 公众号内“症状”即可得到3000种常见症状艾灸方法
关注微信公众号咨询以下病症艾灸方法: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质疏松、网球肘、腱鞘炎、足跟痛、老寒腿、落枕;
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栓、脑动脉硬化、面瘫、抑郁症;
鼻炎、失嗅、咽炎、耳聋耳鸣、牙痛、眼睛干涩、近视、白内障、飞蚊症;
消化不良、结肠炎、小腹痛、慢性结肠炎、胃炎(胃痛 胃酸 胃溃疡)、胃寒、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阑尾炎、便秘、痔疮;
阴道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产后少乳、产后修复、不孕症、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宫寒、盆腔炎、宫颈炎、白带异常、尿道炎、乳腺炎、子宫脱垂、子宫内膜异位、产后风、卵巢囊肿、输卵管炎、外阴瘙痒、更年期综合征;
美容、祛斑、雀斑、黄雀斑、减肥、丰胸、狐臭、口臭、灰指甲、早老性白发、脱发、痘痘;
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肾虚、阴囊湿疹、少精、精液不液化、缩阴缩阳、茎中痛养、睾丸炎、睾丸胀痛、精索静脉曲张;
帕金森症、中风、失眠、神经衰弱、面瘫、面神经炎、舌麻、癫痫;
尿潴留、尿失禁、尿道炎、小便频数、膀胱炎、肾结石、尿结石、尿血、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肾炎;
小儿遗尿、小儿腮腺炎、小儿百日咳、小儿泄泻、小儿惊风、小儿夜啼、小儿疳积、小儿疝气;
胰腺炎、养肺、肺气肿、静脉曲张、头痛、体虚多汗、改善微循环、甲亢、甲减、口腔溃疡、上火、疲乏、祛湿气、甲状腺结节、肝炎、乙肝、脂肪肝、肾积水、头晕(眩晕)、口苦、脾虚、带状疱疹、淋巴结肿大、醒酒、戒烟、浮肿、胆结石、胆囊炎、手麻、肛门瘙痒、脚麻
提示:
1、施灸顺序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2、灸后若出现极大不适或病情加重,请前往医院辩证施治。
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灸疗建议,务必在当地医院医生指导下辩证施治。
上一篇:带状疱疹的艾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