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朋友总说:“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就是痛经么?!”
当然不是。不论从中医还是西医的角度来看,它都不仅仅是痛经那么简单。虽然它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却也异常难治。如果放任不管,任其加重,后果不堪设想。有数据表明,40%的异内症患者会发生不孕。
得了子宫内膜异位症,
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痛!剧痛!无法忍受!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就是痛经(以盆腔痛为主)。这是一种以小腹痛部剧痛为主,伴有腰骶部疼痛的病症。在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以第一天最剧烈,随着经血停止逐渐消失。
它不仅仅是痛经,
还会影响其他组织器官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变的位置在盆腔,可侵袭卵巢和子宫,当内膜组织随着经血逆流入腹腔种植时,可侵袭腹腔,胸腔,甚至是全身。
卵巢
卵巢是最容易被侵犯的部位,随着内膜的生长和反复的周期性出血,形成多个大小不等的囊,形成巧克力囊肿。
肠道
当肠道出现内异症的时候会有腹泻、腹痛、便秘,少量便血的发生,直肠病灶引起子宫向后倾斜的时候,也会引发深部的性交痛。
泌尿系统
发生泌尿系统的内异症时,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血等症状,严重者会引发肾脏疾病。
注意!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血瘀证”
内异症在中医病症中属于“痛经”、“癥瘕”、“不孕”的范畴。《证治冲绳》中记载:“血瘕之聚···腰痛不可俯仰···小腹里急苦痛···深达腰腹,··此病令人无子”。可见,异位症是导致不孕的原因之一,且以“淤血”阻滞胞宫为最重要的病机。
我们知道气虚、虚寒、肾虚、痰湿、肝郁导致的胞宫气机不畅,都可以产生痛经,但是当“淤血”与上面几种治病因素结合时,就形成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的中医证型。
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以“淤血”为主,但其与脏腑功能失调,尤其与肾的阴阳失调息息相关。当正气不足,肾气亏虚的时候,淤血(经血)不依照正常的路径(子宫)排出,而是逆流入其他脏腑,损伤、阻碍经络时,“不通则痛”,就会导致本病的产生。
艾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
子宫内膜异位是妇科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异位到肌体了,就是腺肌症,异位到卵巢就是巧克力囊肿了,所以它会引发很多并发症,如果发现一定趁早治疗。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做手术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但是很多网友反馈很容易复发的,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找到病的根本,手术只是清楚了垃圾,没有控制垃圾的在产生,通过艾灸疗法可以从根本上控制垃圾产生。
子宫内膜异位艾灸取穴
中脘,神阙,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男女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可以这样艾灸)。
使用工具
艾灸是需要保暖的,天气温暖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艾灸盒插艾条来进行艾灸,比较方便,也不需要脱太多的衣服,艾灸也比较容易,腰腹部使用四眼艾灸盒即可,肢体可用单眼艾灸盒艾灸。艾灸的时间,腰腹部可以艾灸40分钟左右,逐渐适应为度,肢体可以15-20分钟左右。
如果天气寒冷,这时穿衣比较多,艾灸的时候是需要把衣服脱掉的,所以就要保证室内的温度,不要受凉感冒。您可以腰腹部使用四罐或六罐艾灸罐,肢体使用单罐艾灸罐。艾灸时间,腰腹部艾灸40-60分钟左右,逐渐适应,肢体20-30分钟左右。在使用艾灸罐的时候,因为需要毛巾包起来使用,所以相对直接对着皮肤艾灸的时间,稍微延长一点。
自行艾灸的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以免灼伤皮肤。
2.施灸时由于皮肤暴露,注意防寒保暖,夏季避免空调直吹皮肤。
3.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
4.孕妇禁止艾灸。
5.一般在艾灸之前后,都要喝一杯温白开水,有利于灸后排毒。
6.由于艾柱灸操作不当易引起水泡,我们建议大家尽可能去医院,由专业针灸师操作,避免发生感染;同时,由于引起内异症的原因不同,我们也建议大家尽可能在中医师辨证后,进行个性化调理。灸后若出现极大不适或病情加重,请前往医院辩证施治。
学艾灸☞ 艾灸指南针
☞ 公众号内“穴位图”免费领取 人体穴位图一份!
☞ 公众号内“视频”免费领取艾灸全集(视频)
☞ 公众号内“症状”即可得到3000种常见症状艾灸方法
关注微信公众号咨询以下病症艾灸方法: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质疏松、网球肘、腱鞘炎、足跟痛、老寒腿、落枕;
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栓、脑动脉硬化、面瘫、抑郁症;
鼻炎、失嗅、咽炎、耳聋耳鸣、牙痛、眼睛干涩、近视、白内障、飞蚊症;
消化不良、结肠炎、小腹痛、慢性结肠炎、胃炎(胃痛 胃酸 胃溃疡)、胃寒、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阑尾炎、便秘、痔疮;
阴道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产后少乳、产后修复、不孕症、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宫寒、盆腔炎、宫颈炎、白带异常、尿道炎、乳腺炎、子宫脱垂、子宫内膜异位、产后风、卵巢囊肿、输卵管炎、外阴瘙痒、更年期综合征;
美容、祛斑、雀斑、黄雀斑、减肥、丰胸、狐臭、口臭、灰指甲、早老性白发、脱发、痘痘;
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肾虚、阴囊湿疹、少精、精液不液化、缩阴缩阳、茎中痛养、睾丸炎、睾丸胀痛、精索静脉曲张;
帕金森症、中风、失眠、神经衰弱、面瘫、面神经炎、舌麻、癫痫;
尿潴留、尿失禁、尿道炎、小便频数、膀胱炎、肾结石、尿结石、尿血、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肾炎;
小儿遗尿、小儿腮腺炎、小儿百日咳、小儿泄泻、小儿惊风、小儿夜啼、小儿疳积、小儿疝气;
胰腺炎、养肺、肺气肿、静脉曲张、头痛、体虚多汗、改善微循环、甲亢、甲减、口腔溃疡、上火、疲乏、祛湿气、甲状腺结节、肝炎、乙肝、脂肪肝、肾积水、头晕(眩晕)、口苦、脾虚、带状疱疹、淋巴结肿大、醒酒、戒烟、浮肿、胆结石、胆囊炎、手麻、肛门瘙痒、脚麻
提示:
1、施灸顺序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2、灸后若出现极大不适或病情加重,请前往医院辩证施治。
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灸疗建议,务必在当地医院医生指导下辩证施治。
上一篇:带状疱疹的艾灸方法
下一篇:子宫脱垂子宫下垂的艾灸方法